據統計,展覽共展出館藏何香凝藝術精品35件、館藏水墨23件、油畫32件、版畫10件、雕塑6件等豐富作品,并配以美術館學術出版物、往屆展覽海報、歷史照片、實物、媒體報道等大量文獻。 何香凝美術館館藏特展——紀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術館開館25周年展 特展現場 本次展覽分為七個單元展開:何似寒梅留勁節——何香凝藝術及研究文獻展;我們的事業:二十五年以來的機構、事件及人物;多維度空間:關于公共空間及藝術的研討;作為學術研究的策劃;萬川入海:海外華人的藝術、生存;作為知識輸出的空間;面向未來的視野:特色立館、學術先行。其中“何似寒松留勁節”用三個展廳的空間展出何香凝畫作35件,以紀念何香凝先生逝世50周年。 何香凝(1878-1972)是中國近現代集社會活動家和藝術家于一身的偉大女性,她的藝術創作與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在長期的藝術活動和創作中,何香凝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她的畫作氣度恢弘、立意深邃、常借對松、梅、獅、虎和山川的描繪,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動寫照。而眾多中國藝術家和國家領導人的補筆、題詞,使得她的畫作更為凝重。 這35件精品,來自何香凝美術館中近1500件何香凝先生作品和稿本收藏。雖然件數不多,但是每一件都兼具藝術性與故事性:用三件作品表現何香凝在30年代對于革命的貢獻、用《綠梅》表現在其抗日期間參加香港名人大營救、用何香凝先生與潘天壽、傅抱石合作的作品來展示她在中國美協擔任主席的時光以及用和廖承志合作的繪畫表現這對聚少離多的母子深情。如此,不僅完整展示了何香凝畫風從早期日本風格非常明顯的絹本畫逐漸向具有傳統文人畫意味的水墨畫轉化,還通過作品串聯起先生的傳奇一生。 何香凝《虎》1910年 何香凝《菊》1914年 “我們以故事的角度展開,選擇了好幾個故事點,再去挑選作品。”策展人易東華在介紹策展理念時表示,通過策展工作,對美術館25年中的人和事進行篩選、編輯,希望能與觀眾產生互動。讓觀眾了解何香凝美術館的辦館主旨、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同時,也能呈現中國社會從1997年至今的社會變遷。 展覽的當代部分展出了喻紅、陳淑霞等人的早年作品,配合各種文獻資料呈現何香凝美術館走過的25年。 喻紅《青春年少》1992年 “他們現在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家,當年的他們作為青年藝術家參展,對比當年的作品能清晰看到作品面貌的延續性。雖然展覽沒有特別強調年份標識,但是通過展陳營造出的歷史感,能清晰感受到過去的25年,藝術家和美術館都在改變。”在展陳布置方面,易東華介紹,策展團隊結合何香凝美術館優美雅致的建筑特點提出,既要呈現豐富的歷史感,又要突出“人”的要素,最后形成了一個總的氛圍:“觀眾進入美術館首先感受到的是25年時間的總概念,然后來到展廳看到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歷史。通過這些時間線索可以清晰感受到,何香凝美術館作為個案研究的價值所在。” 示范之路 1997年4月18日,何香凝美術館在深圳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家以個人命名的國家美術館。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教授為這座新生的美術館題詞:“中國美術館不多,希望何香凝美術館建成能起到示范作用。”在此后的25年里,何香凝美術館和深圳這座城市同呼吸,共成長,和這座一直處于改革前沿的城市一樣,何香凝美術館也走過了一條充滿了創新和實驗的成長之路。 何香凝藝術精品是何香凝美術館最寶貴的典藏,圍繞著這些珍貴的典藏,二十五年以來,美術館始終以研究、整理、展示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為己任。無論是展覽,還是學術研究,二十五年的努力使美術館成為了國內外何香凝研究的核心機構。 何香凝美術館館長蔡顯良介紹,作為全世界何香凝藝術研究的中心,何香凝美術館近些年除了深入研究先生的繪畫藝術和革命人生之外,還和國內外各大機構展開合作,同時廣泛收集何香凝先生遺留在外的藝術品并進行收集、整理,以便于展開全面研究。目前,關于何香凝的人生和藝術研究已經處于一個深度挖掘的階段,年譜的修訂整理已更進一步,藝術研究方面成立了專門項目,近期會結合20世紀的藝術、近現代的美術史把何香凝藝術的研究推向深入。” 作為公益的文化機構,美術館圍繞著“何香凝”的時代及身份規劃了“何香凝及其時代”“女性藝術研究”“近現代美術史”“海外華人藝術”“區域藝術文化研究”等不同的藝術史主題,每年推出特定的專題研究展覽,并以整理和保存相關的藝術史文獻資料等作為主要學術工作。 何香凝美術館副館長程斌介紹,何香凝美術館最早關注當代藝術,并在建館之初便很快引進了策展人制度,并在學術建設方面持續發力:“何香凝美術館成立以來一直關注學術,不僅是一個展示藝術作品的空間,更是一個藝術傳播、知識輸出的陣地,已經舉辦了251期的人文之聲的講座涵蓋了藝術、人文、歷史等各方面的知識,形成了一系列的出版,成為了美術館學術品牌之一;主動融入社區,跟華僑城緊密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舉措,培養了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回顧歷程,我們無愧于靳尚誼教授提出的‘示范’,我們做到了。” 連接未來 與何香凝美術館同一年成立的,還有關山月美術館和廣東美術館。三館彼此差異發展,在二十五年后都具備了某種美術館學層面的“個案研究”品質。何香凝美術館一直努力突破建筑學意義的立方體,思考公共空間的價值,思考自身與城市空間的聯系。這個簡約雅致的公共空間,不僅是保存、研究、展示和推廣宣傳何香凝藝術及革命精神的中心,而且呈現出“當代美術館”的理論探索。 程斌表示,何香凝美術館今后仍將堅持特色立館,聚焦展覽、學術活動、公共教育和中西文化交流互薦這四大板塊,繼續推動何香凝藝術、中國傳統藝術、當代藝術、海外華人以及女性藝術研究:“在深圳市美術館越來越多、全國各地每年都有新的美術館產生的當下,何香凝美術館更應該將堅守自己的定位。我們追求的不是‘大’而是‘精’以及產生的深遠影響。在如何走出特異化、差異化的同時實現國際化,我們還在研究,尋找更多的支撐。” 而深圳作為何香凝美術館的所在地,無疑為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蔡顯良表示,何香凝美術館在深圳過去的城市文化建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未來將繼續融入大灣區文化建設中:“二十五年以來,我們持續努力工作為聯系起眾多的觀眾,也溝通、連接著大灣區,乃至海外華人。我們現在正在與海外美術機構和國家級美術館進行聯系。我們會沿著何香凝先生走過的路去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和何香凝先生的藝術,同時也會引進一些國外優秀藝術來深圳進行文化交流。我們初步確定,后年將到新加坡國立美術館舉辦展覽。” 來源:雅昌原創專稿